Public Disclosure Authorized 61400 World Bank Office, Beijing www.worldbank.org/china www.worldbank.org.cn Public Disclosure Authorized 中国经济季报 Public Disclosure Authorized 2011 年 4 月 Public Disclosure Authorized 世界银行《中国经济季报》旨在报告中国近期经济社会发展及相关政策的最新动态,介绍世界银行 有关中国的研究成果。季报由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经济部的一个研究小组编写,并得到了中国国 家局研究小组的支持。如有问题及反馈,请发给李莉(邮箱:lli2@worldbank.org)。 中国经济季报 — 2011 年 4 月 概 要 在宏观政策立场趋于正常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仍稳健。当前财政和货币政策都趋向正常 化。2011 年初消费增长有所放缓,但由于投资增长强劲,总体内需保持良好。在控制房价 过快上涨作为当前核心政策目标之一的背景下,房地产投资依然活跃。同时,由于食品价 格上涨,3 月通胀已升至 5.4%,降低通胀是政府当前另外一项主要政策目标。 经济前景总的看来仍较为有利。迄今为止全球增长前景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日本地震的影 响不大。国内来说,虽然宏观态势的正常化、通胀加剧和全球增长有所放缓这些因素会抑 制经济增长,但其影响将在一定程度上被企业投资的稳步上升和稳健的劳动力市场所抵消。 当前作为市场主流的商品房建设预期会下降,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将由政府宏大的保障房建 设计划所弥补。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预计为中性。这样,我们预期 2011 年 GDP 增长为 9.3%,2012 年为 8.7%。由于国际原材料产品价格飙升,我们预期今年经常项目顺差会下降。 不过,当前这种外部盈余下降、经济对外贸依存度降低的趋势在今后能否保持还有待观察。 宏观立场需要完全正常化以应对各种宏观风险,特别是通胀和房地产市场的风险。食品价 格的环比涨幅已有所回落,核心通胀仍然有限,通胀最终将会缓和。不过,由于油价和工 业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在下游的显现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通胀预期很高,同时整体经 济中的富余产能也很少。要应对通胀和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宏观经济政策往往优于道德劝 服和行政措施。现在就停止宏观紧缩还为时过早。为防范双向风险,最好财政和货币政策 都留有一定的灵活空间。 处理与房地产有关的宏观和金融风险需要宏观经济措施和改革,而解决住房有关的社会问 题则需要另外一套政策措施。应当用宏观经济与金融政策来防止房地产业的危机积聚扩大, 并使经济和金融体系能够抵御可能出现的房地产下滑的影响,而不只是将注意力放在控制 房价上。如果确实认为房价从市场角度来看已经系统性过高,那么采用的宏观经济杠杆的 效果将会比行政措施,尤其是地方政府执行的行政措施的效果更为明显。另一方面,为特 定群体提高住房的可负担性需要有可持续的法规安排,必然也需要政府明确予以补贴。扩 大社会保障房建设是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但关键是找到一种透明、以法规为基础的融资 模式。 十二五规划(2011-15 年)为改革指明了方向。它的两个总体目标是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提高制造业在产业链上的位置。从制订政策的角度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在这两个目标 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基于十二五期间设定的的增长目标,当前的挑战是如何使这两个总 体目标具有约束力并在全国统一贯彻。使服务业占 GDP 比重提高 4 个百分点是一个宏伟目 标,为此也有许多相应的配套政策。使工资增长速度不低于或高于 GDP 增速是一个新目标。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改革对诸多重点政策目标的实现都有着关键作用。劳动力流 动所面临的障碍也要给予更多关注。 1 中国经济季报 — 2011 年 4 月 近期经济形势 在宏观政策立场趋于正常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仍表现稳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估算,2011 年 第一季度 GDP 的环比折年增长率为 8.7%,低于 2010 年第四季度 10%的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则 增长 9.7%。我们估算的环比增速则还要略高于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总体财政立场表明经济刺激政 策在 2010 和 2011 年有一定程度退出。货币政策方面在今年第一季度已趋于正常化,采取了加息、 提高准备金率等价格调控手段,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强化了对银行贷款的量化监管。如此一来,尽 管总体的融资条件仍较为宽松,但 2011 年初信贷和 M2 的增长均有放缓(图 1)。 2011 年初以来消费增长减缓,但因投资强劲内需仍保持旺盛。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实际增长 25%(图 1),1 这反映出融资环境仍然较为宽松。在出台了几轮旨在遏制房价上升的调控措施之 后,房地产业投资仍表现出很大韧性。与这些房价调控措施对应的是,根据发改委和搜房网的数 据,一季度几个主要大城市的房价总体有所回落。然而现在房地产建设已经主要移至二、三线城 市,它们受调控措施的影响也相对较小,2 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仍然十分活跃。第一季度 整体经济中的房地产投资、再建房屋面积,新开工量和房屋销售都继续有力增长。由于通胀影响 了居民的购买力和消费者信心,2011 年前几个月的商业零售额增长放缓(图 2)。由于政府取消 了原来对购买汽车的一些鼓励措施,汽车销售在经历了前几年的迅猛增长之后,增幅回落尤为明 显。 图 1. 投资保持强劲增长 图 2. 消费增速放缓 增长率(百分比,同比) 真实增长率 (百分比,同比) 指数 60 20 120 M2 18 50 真实固定资产投资(3月移动平均) 115 16 贷款 14 40 110 12 30 10 105 8 20 100 6 4 零售总额 10 95 居民消费 (6个月移动平均) 2 消费者信心 (右轴) 0 0 90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 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 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1 2011 年初国家统计局提高了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起点标准,并将统计范围扩大到农村企事业单位。统计局 表示这些变化并不影响对投资增长速度的估算。 2 最新一轮的调控措施包括提高第二套房的的首付比例、提高交易税、限制城镇居民购买房套数及增加对保 障房的土地供应等。 2 中国经济季报 — 2011 年 4 月 2010 年底出口增长放缓,但 2011 年初增速继续提高。2010 年上半年全球贸易开始复苏,中国的 实际出口额增幅高达 39%(SAAR,经季节调整环比折年率)(图 3)。下半年由于全球贸易增长 放缓,中国真实出口的增幅收窄至 7%(SAAR),但 2011 年第一季度又提高至 10.6%(SAAR), 与去年同期相比则增长 11.4%。 今年年初进口——尤其是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保持强劲,反映出内需仍保持旺盛。2010 年下半 年进口的环比折年率增长了 14%,其中第四季度的增长尤为强劲(图 3)。今年第一季度也基本 保持了这一势头,环比折年增长 13%,同比增长 14.5%。加工贸易进口继续紧随加工贸易出口的 增加,而“一般贸易”进口——用于国内经济的进口——同比增幅从去年第四季度的 22%降至今 年第一季度的 15%,但增幅仍然可观。2010 年全年大部分时候,工业制成品进口的真实同比增幅 都大大高于原材料进口。 贸易条件的下降和进、出口量的变化共同导致了贸易顺差的下降。2010 年的大部分时间净出口对 GDP 增长有正贡献。据国家统计局估计,全年净出口对 GDP 增长的贡献为 0.8 个百分点;而我们 估计是 2.5 个百分点(见下文表 4)。不过,由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恢复得远远快于工业制成 品,中国的贸易条件大幅下滑,因此以美元计算的 2010 年中国贸易顺差与前一年相比基本没有什 么变化(图 4)。但是,经常项目顺差有所上升,这主要是由于中国迅速增加的国外资产带来了 更多收益。3 今年一季度出口增幅的下降快于进口,净出口对经济实际增长(同比)的贡献下滑 ——我们估计是轻微的负贡献。由于一季度国际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贸易条件较一年前又恶化 了 3.8%,(根据海关数据)贸易出现了小幅逆差,不过经季节调整后的贸易平衡仍是顺差。 图 3. 对外贸易量持续扩张 图 4.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降低了贸易顺差 美元(十亿,2000年价格,季调,3 月移动 平均) 2000 = 100 (3月移动平均) 美元(十亿,季调,3月移动平均) 140 170 贸易平衡(右轴) 40 160 商品出口价格 35 120 150 商品进口价格 30 100 140 25 80 130 20 120 60 15 110 40 10 商品出口 100 20 商品进口 90 5 0 80 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 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 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3 对 2005 年以来的外商直接投资(FDI)进行了向上修正,相应地对 FDI 的未汇回利润进行了向上修正,经 常项目顺差因此进行了向下修正。2009 年修正的幅度为 GDP 的 0.7%。 3 中国经济季报 — 2011 年 4 月 由于食品和原材料价格上升,通胀达到 32 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4 3 月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升 5.4%,主要原因是去年国内恶劣天气及国际粮价飙升造成食品价格上涨(专题框 1 讨论了更长一 段时间以来的食品价格走势)。蔬菜价格是导致 2010 年消费价格指数快速上升的关键因素,不过 菜价在 2 月达到高点后其环比价格最近有所下降。其他如肉类等零售食品价格在一季度有所上升, 可能是由于饲料价格上涨所致。5 粮食的零售价格也随着采购价格而进行了调整,有所上升。然 而总的来说,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现在可能已经到顶——自 2011 年初开始食品价格环比涨幅已逐 渐下降。食品价格尚未对向其他价格和工资形成大的溢出效应,因此基础通胀的压力至今仍比较 低。尽管工资增长很快,但单位产出的劳动力成本仍得到控制,3 月份的核心通胀率(同比)为 2.3%。但不管怎样,前段时间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影响还将在未来进一步显现。 政府采取了若干措施抑制通胀。 除了总体宏观立场的正常化之外,中国政府还采取了一些措施来 增加食品供给,降低食品的生产和物流成本,例如动用国家储备粮、增加给农民的补贴、减免蔬 菜运输的高速公路收费、增加粮食进口等。最近还采取了措施限制国际市场高油价带来的国内燃 料价格上涨,并从道义上劝说食品和消费品的生产厂家不要涨价。此外,在实行了人民币盯住美 元近两年之后,2010 年 6 月起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 4.6%——尽管这期间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 是下降了 4.2%。 外汇储备继续迅速上升。2010 年外汇储备增加了 4480 亿美元,与 2009 年大体相当,虽然 2010 年的经常项目顺差和 FDI 净流入高于前一年,但这 被外储资产价值的下降和资本净流入(包括“热 表 1. 外汇储备来源(美元,十亿) 钱”)的减少所抵消(表 1)。今年一季度尽管出 2009 2010 现了贸易逆差,但外汇储备还是增加了 1970 亿美 外汇储备增加 453 448 元,说明商业资本净流入和 /或一次性交易大幅上 价值变动 71 -21 升。不过,由于中国近年仍实行较为有效的资本 其他储备资产出售 -16 -2 经常账户平衡 261 305 控制,出现金融商业资本的大规模流入将会十分 净外国直接投资 70 125 引人注意。6 其他资本净流入 67 41 数据来源: 国家外汇管理局,世界银行估计。 4 2011 年初对 CPI 权重的调整并没有改变对通胀的测算结果。新的权重方案中食品类的权重下降了 2.2 个百 分点,降至约 31%;居住类的权重增加了 4.2 个百分点,增至 17.4%。 5 中国的小麦和大米价格基本上是“政策价”,不跟随国际市场价格。但是中国的玉米和大豆价格相当密切 地跟随国际价格,而这两种谷物都被用作饲料。 6 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其发布的第一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中表示,2010 年的“热钱”流入规模相对温和, 为 355 亿美元。 4 中国经济季报 — 2011 年 4 月 专题框 1. 中国食品价格的中长期走势 从本世纪初以来中国的食品价格一直呈上升趋势(本专题框图 1)。农产品价格在 90 年代后半期是逐年下降的, 但自 2000 年起以平均每年 8%的速度增长。食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的上升远远低于这个速度,这是因为食品加 工业其他投入的价格涨幅相对较低,同时食品加工业生产率的迅速提高也缓解了食品原料价格上涨向制成品价格 的传导。不过,零售环节的食品价格上涨很快。许多食品是不需经过加工出售的,这样,蔬菜价格的上涨以及 2007-08 年猪肉价格的上涨就充分反映在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上。此外,物流和零售行业工资和其他成本的增 加也进一步推高了食品价格。 供给因素是中国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率一般不会象制造业那样在短期内迅速提高。中国制造业生 产率和生产规模的迅猛增长使制造业产品价格保持低位,而农业生产的扩大则受到土地这一关键生产要素的制 约,同时每亩产出也不可能象制造业提高生产率那样容易。事实上目前的单产已经处于很高的水平(当然提高农 民的劳动生产率还有很大空间,但那主要需要靠农民从农业转移出来实现)。因此,2000 年以来的能源和其他成 本的上升推动了食品价格大幅上扬。 食品需求的改变对中国近年食品价格的影响则要小很多。经常有人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对食品需求的上升和 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由此给土地等稀缺资源带来的压力是导致食品价格升高的关键原因。然而在中国,相比 2000 年以来,1990-2000 年期间人们饮食结构变化和由此造成的资源紧张更突出,而这一时期食品价格增幅远远低于 2000-2009 年这段时间。从卡路里摄入量来看,从 1960 年到 2000 年期间人均日卡路里摄入稳步上升,但到 2000 年已基本达到了峰值,相当于日本、韩国等邻近的亚洲高收入国家水平。食物结构改变带来的农地使用结构的变 化在 1980-2000 期间也比 2000-09 年要更加迅速。在 09 年以前主要的趋势是用于谷物以外农产品种植的农地面积 在增加,尤其是蔬菜和水果。然后,这种改变也是在 1990 年以前而不是 1990 年以后更明显(本专题表 1)。 框图 1. 食品价格自 2004 年以来上涨 框表 1. 农地使用 (对期初土地总量占比的变化,%) 价 格 (2000=100) 200 180 1980- 1990- 2000- 160 140 1990 2000 2009 120 100 全部 1.4 5.5 1.6 80 60 农业增加值价格指数 谷物 -2.6 -3.4 0.4 PPI :食物 40 20 CPI :食物 非谷物 3.9 8.9 1.3 0 蔬菜 2.2 6.1 2.2 1992 1996 2000 2004 2008 水果 2.3 2.6 1.5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 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来源:CEIC数据库。 中国的食品价格也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而国际市场上的供给因素以及需求方面生物燃料的兴起是粮价上涨的主 要原因。除小麦和大米以外,中国许多食品价格都跟随国际市场。自 2004 年起,国际食品价格的增幅大大超过制 造业。但是,在二战以后的大部分时间,全球粮食价格没有大的上升,而且直到 90 年代早期,粮食价格相对于制 造业价格来说都是大幅下降的。 5 中国经济季报 — 2011 年 4 月 专题框 1(续) 多方面因素导致了全球食品价格在 2004 年以后开始上涨(Mitchell(2008)和 Alexandratos(2008))。*首先,石油价 格的大幅上涨增加了农业的生产成本,尤其是使得化肥价格大幅提高(据世界银行估算,全球农业的能源密度为 制造业的 4.4 倍。高油价也刺激了相关生物燃料对谷物的需求,导致谷物需求占比已远远偏离于食品消费结构所 对应的正常比例。其次,在 1997-2003 年期间,由于消费持续增长而全球粮食生产因低迷的价格增长停滞,最终 导致全球粮食储量逐年下降,到 2004 年左右,全球储量降至相对低位。第三,因为天气灾害等供给冲击造成了主 要产粮国的庄稼普遍欠收。 同样,食品需求对 2004 以来价格上涨的影响并不明显。1992-2001 年间,全球的粮食需求(水稻、小麦和各种粗 粮)平均每年增长 1.6%,2002-2008 年提高到年均增长 1.9%。然而,这一提速主要来源于对生物燃料需求的增 加。如果把美国生产生物燃料对玉米的需求排除在外, 2002-2008 年全球的粮食需求实际上年均增长率已降至 1.4%(框图 3)。如果把其他国家由于生物燃料而增加的需求也排除出去,那么因食物消费带来的粮食需求的下 降就更为明显。 框图 2. 国际食品价格在低迷了相当一段长时间后自 框图 3. 全球粮食需求自 2001 年以来持续下跌 2004 年开始上涨 平 均 年 增 长 率( %) 价 格 (2000=100) 2 900 全球食品价格, 美元 美国生物燃料对粮食需求的贡献 800 真实全球食品价格, 相对于制造业产品价格 1.8 全球食品消费导致的粮食需求 700 600 1.6 500 1.4 400 300 1.2 200 1 100 0 0.8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1992-2001 2002-2008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 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数据来源: Alexandratos(2008). 近年出现的这些趋势有些很可能会在中期持续。国内来说,上述供给因素的影响可能将继续存在。在需求方面, 消费者将继续增加高质量食品的消费,消费品种也会更加多样。但这种变化是有限度的,因为现在中国的总体饮 食结构已经与日本和韩国非常相似。在零售环节,食品的非贸易成份很大。这样,随着总体经济继续快速增长、 工资上升及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零售食品价格将继续以大大高于工业制成品的速度增长。国际上来看,能源 价格仍将对粮食价格有很大影响。尽管近年国际粮食价格的波动可能使中国的决策者已经更倾向加强对粮价的控 制,但国际市场价格仍会对中国某些粮食的价格产生很大影响。事实上,中国近期宣布了一项棉花价格调控政机 制。大多数专家仍然认为随着更多生产能力的投入,食品价格最终将会停止上涨。不过,即使是在良性的中期前 景中,食品价格仍可能保持较强波动性,也有可能会因为已然开始的气候变化使之加剧。 * Mitchell,D., “A Note on Rising Food Prices”, 世界银行政策研究工作论文 4682,和 http://www.fao.org/fileadmin/templates/esa/Global_persepctives/Long_term_papers/FoodPriceSurges-Alexandratos.pdf 6 中国经济季报 — 2011 年 4 月 一些中期趋势 随着经济的强劲增长以及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大幅升值,中国经济在全球中所占份额近年来迅速提 高。2008-2010 年期间,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强劲增长,这与世界上其他地区增长乏力或根本没 有增长的形势形成鲜明对比。同时,随着中国的物价大幅上升,再加上名义汇率一定程度的升值, 过去五年中,以同种货币度量的中国价格水平涨幅也要高于其他国家。这从 GDP 平减指数来看最 为明显(表 2)。7 2005-10 年,基于 GDP 平减指数的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平均每年升值 6.6%, (根据贸易加权的)实际有效汇率年均升值 5.5%。这些相对价格飙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并不完全 清楚,也很难说这种增长是否会持续。但无论如何,这是中国近年实现经济追赶的一个主要因素。 按当前价格和市场汇率计算,中国在全球 GDP 中所占份额从 2007 年的 6.3%上升到 2010 年的 9.5%,其中三分之一的上升是来自相对价格的提高。 图 5.有效汇率呈上升趋势 表 2. 价格指数和汇率(平均年变化率,%) 指数 (2005=100) 2000-05 2005-10 130 价格指数 125 CPI 1.4 3.0 120 升值 GDP平减指数 3.2 4.9 115 名义汇率 110 兑美元 0.2 3.9 105 名义有效汇率 -1.2 2.7 100 真实汇率,兑美元 95 基于CPI -1.0 4.7 90 基于CPI 的真实有效汇率 基于GDP平减指数 0.9 6.6 85 名义有效汇率 真实有效汇率 80 基于CPI -1.9 3.4 基于GDP平减指数 1/ 0.2 5.3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数据来源: CEIC数据库, 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 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1/ 世界银行估计值。 这段时间中国出口增长迅速。中国出口增长速度大大高于贸易伙伴国的进口增长速度,这是由于 中国越来越多的制造业部门竞争力日益提高,这样中国的出口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从 2007 年的 7.4% 提高到 2010 年的约 9.6%(图 6)。此外,出口产品的增加值含量持续上升,这是由于(i)加工 贸易部门供应链的延长使加工出口的增加值含量从 2007 年的 40%提高到 2010 年的 43%; (ii) 普通贸易(非加工贸易)部门在出口中所占份额上升,而这类贸易的增加值含量要高于加工贸易。 因此,从增加值来看出口的增长速度比出口总额的增长还要快(图 6)。 但是,由于强劲的内需和相对价格的改变,对外贸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过去三年里中国国内经 济增长得比出口还快,而进口由于内需强劲也大幅攀升,实际增长超过出口增幅(图 7)。这使 经常帐户盈余占 GDP 的比例从 2007 年的 10.1%降至 2010 年的 5.1%,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外 7 GDP 平减指数迅速上升的一个关键原因是投资平减指数和总消费平减指数的增长都高于 CPI 的增长;总消 费平减指数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工资支出增加导致政府消费平减指数的大幅上升。 7 中国经济季报 — 2011 年 4 月 部盈余的再平衡——这仅仅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速大大高于其他国家。 8 与此同时,由于国内价格 上涨速度远远高于出口价格的增速,出口在经济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出口在 GDP 中所占比重在 2006 年达到峰值 39%后,在 2010 年降至 29%(如果以增加值计算则下降幅度略小)。这些变化 当然是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危机减弱了外部需求,中国政府于是采取了大规模的、有效的 刺激政策。将来这些趋势是否会得以保持将取决于中国的相关政策,包括经济再平衡方面的进展 以及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 图 6. 中国出口增速自 2007 年已快于世界进口, 图 7. 然而,内需和进口增长更快 以增加值度量则更甚 真实量(2007 = 100) 真实量 (2007 = 100) 160 160 国内需求 中国进口 140 140 120 120 100 100 80 80 60 60 40 中国出口(货物和服务) 40 世界进口,除中国 20 20 中国出口,以增加值度量 0 0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 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 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经济前景 尽管最近出现了一些冲击,但全球增长前景仍较有利。2010年人们对全球增长的预测不断调高, 但最近石油和其他大宗原材料产品价格的飙升以及日本所发生的地震和海啸灾难对全球增长前景 形成了挑战。不过,总的来说全球增长前景仍较稳健。最近对全球增长的预测虽然有些下调,但 下调幅度一般不大.四月的“共识预测”(Consensus Forecasts)认为,按市场汇率计算今年全球 GDP增幅将达到3.4%,稍低于去年的3.8%(表3)。这个预测包含了将日本今年的GDP增速调低0.9 个百分点,而明年的增长则调高0.8个百分点——虽然灾难对社会和有形资产所造成的损失远远超 过这些数字所表明的规模。尽管油价自3月初以来由于中东动荡及其引起的对石油供应的担忧而持 续上扬,但早在动荡出现之前,从2010年初开始油价就呈上升趋势,这种上升显然是由全球的需 求旺盛推动的,而不是因为对供给的担心。 国际原材料价格总体处于上升趋势。自2010年初夏开始,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全面大幅上涨,这 主要是由于全球需求前景改善,当然某些产品价格上涨(如粮食)由供给冲击造成。近来,包括 石油、金属和粮食等在内的大部分原材料商品的环比价格开始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全球需求前景 8 2007-10 年中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了约 4%,这对经常帐户也有一些轻微影响。 8 中国经济季报 — 2011 年 4 月 未能进一步改善。不过,原材料价格的提高推高了通胀,尤其是在新兴市场国家,而全球来说原 材料价格传递到消费价格的过程还没有完成。与此同时,高收入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核心通胀仍保 持低位,这意味着全球范围的大幅加息可能将还需要一段时间。 表3. 全球环境 (除特别指明,表中数据为百分比变化率) 预测值 与1月预测的区别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1 2012 世界经济 1/ 1.6 -2.5 3.8 3.4 3.7 -0.1 0.1 高收入国家 0.3 -3.7 2.4 2.0 2.5 -0.2 0.1 美国 0.4 -2.6 2.8 2.9 3.3 -0.3 0.0 欧盟 0.6 -4.0 1.7 1.7 1.7 0.2 0.1 High 日本income countries -1.2 -6.3 3.9 0.3 2.7 -0.9 0.8 发展中国家 4.1 -0.3 6.0 5.8 5.8 0.0 0.0 亚洲(除日本和中国) 3.8 1.6 7.1 5.3 5.8 -0.1 0.2 世界贸易 2/ 4.2 -10.9 12.4 7.4 6.9 0.3 0.1 世界价格(美元计价) 2/ 石油(美元/桶) 97 62 79 107 108 22 1 非石油原材料商品 2/ 0.0 -15.8 26.3 25.1 -4.3 14.1 1.3 其中:食品 23.3 -13.1 11.7 24.1 -4.6 … … 制成品出口价格 6.6 -6.3 3.0 5.5 1.1 … … 美元(Libor)利率(6月,年率% ) 3.0 1.1 0.5 0.6 0.9 -0.1 0.0 数据来源:共识预测公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1/ 共识预测(2011年4月),使用2009权重和市场汇率。 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经济展望(2011年4月)》。 全球增长前景仍然存在风险。在高收入国家,公共债务过高和房地产市场的疲软继续形成风险— —这在欧元区的某些国家尤为突出,而金融风险则主要源于银行和政府对资金的大量需求。新兴 市场国家的风险则包括经济过热和资产市场的过度繁荣。此外,包括石油在内的大宗原材料价格 也有可能进一步上涨。 国内来看,今明两年的增长可能有所放缓,但仍将保持健康的增速。今年,虽然宏观立场的正常 化、通货膨胀和全球增长放缓这些因素会抑制经济增长,但这些影响将在一定程度上被企业投资 的稳步上升和依然稳健的劳动力市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所抵消。  投资增速将有可能趋缓。货币政策正常化会影响投资的增长。总的来说,企业盈利前景较 好,资产负债表状况良好,同时资本市场的融资活跃,因此总体融资条件仍然较好。即使 更高的大宗商品价格可能给那些因激烈竞争而难以将高成本转移的行业利润造成负面影响, 如制造业,或者价格受行政管制的行业,但其总体的融资环境仍然较好。不过近年来基础 设施投资的迅速扩张使得进一步依靠投资驱动的增长空间缩小。9 今年开始实施的第十二 个五年规划,特别强调“产业升级”,这可能对投资活动有利。但尽管如此,基础设施投 9 例如铁路基础设施在经历了近年的大规模扩张之后,今年的投资规模基本不会增加。 9 中国经济季报 — 2011 年 4 月 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较以前缩小。虽然政府宏大的社会保障房建设计划可能使房地产总 体建设在今年仍保持增长,但房地产业投资在受到几轮调控措施的影响下,其总体增速将 会放缓。总的来说,即使有着大量的存量,我们预测今年资本形成总额的增长将从去年的 11.6%降至 10.7%,而明年进一步降至 9%(表 4)。  稳健的劳动力市场应该可以有力支撑消费,但通胀可能对消费造成不利影响。工资持续上 升,就业状况良好,这样居民家庭收入会上升。但另一方面,通胀压力会减少真实收入增 长和降低消费者信心,二、三季度这方面的影响会比较突出。10 我们预计今年的总消费 (包括政府消费在内)将增长 8%,与 2010 年的增幅相当。  净出口对增长的影响应会基本保持中性。2011 年全球进口预计将会实际增长 7.4%,而中 国的全球市场份额的上升速度将有所减缓,这样我们预计今年中国的出口将实际增长 12.4%。由于内需将保持稳定增长,我们预计今年进口的实际增速将略高于出口,达到 13.2%。  综合上述各个方面,我们预计 2011 年 GDP 实际增长率降至 9.3%,2012 年降至 8.7%。这 里对 2011 年增长率的预测较 2010 年 11 月和今年 3 月所作的预测有所调高,主要是因为 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的经济表现好于预期。 通货膨胀不太可能继续加剧,但仍存在风险。环比来看食品价格的涨幅已有所回落,同比涨幅在 今年晚些时候也会逐渐下降(图 8)。上游的 图 8. 通胀环比价格下降 价格压力可能继续增大,因为最近油价和工业 (百分比变化率, 3月移动平均) 原材料价格飙升带来的压力。但很重要的一点 70 CPI 环比,季调年率 14 是,迄今为止单位产出的劳动力价格和核心通 60 食品价格通胀环比,季调年率 12 50 CPI 同比(右轴) 10 胀压力没有出现大幅上升。根据上文所述的全 40 8 球价格形势,我们预计今后 12 个月的食品价 30 6 格通胀的下降将足以抵消非食品通胀上升的影 20 4 响,从而使 CPI 的增速回落,其中回落的速度 10 2 0 0 将部分受到水电等公用事业价格调整等因素的 -10 -2 影响。此外,我们也下调了经常项目顺差的预 -20 -4 测,这是因为对中国贸易条件影响很大的原材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料价格大幅上涨。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 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10 根据 Aon Hewitt(一个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的一项调查,相对近几年来说,几乎所有主要的行业,预期 其平均工资在今年将增加 9.1%,而 2010 年的涨幅为 8.4%,2009 年只有 5.8%。 10 中国经济季报 — 2011 年 4 月 表4. 中国主要经济指标 (除非特别说明,表中数字为百分比变化率,) 2008 2009 2010 2011 f 2012 f 实体经济 真实GDP 9.6 9.1 10.3 9.3 8.7 国内需求 1/ 9.6 13.8 9.8 9.4 8.7 消费 1/ 8.5 8.5 8.0 8.0 8.4 资本形成 1/ 11.0 19.8 11.6 10.7 9.0 对GDP增长的贡献(百分点) 国内需求 1/ 8.8 12.8 9.5 9.0 8.5 净出口 1/ 0.8 -3.7 0.8 0.3 0.1 净出口贡献(世界银行估计,百分点) 2/ 1.8 -4.8 2.5 0.3 0.1 出口(货物与服务) 2/ 8.6 -10.4 27.6 12.4 11.1 进口(货物与服务) 2/ 5.1 4.3 21.8 13.2 11.5 CPI增长(期内平均)(% ) 5.9 -0.7 3.3 5.0 3.4 GDP缩减指数 7.8 -1.0 5.8 6.0 4.0 贸易条件 -4.3 8.6 -8.4 -5.5 0.9 财政账户( GDP占比, %) 3/ 预算盈余 4/ -0.8 -2.0 -2.3 -1.5 … 收入 19.5 20.1 20.9 19.5 … 支出 19.9 22.4 22.5 21.7 … 对外账户 ( 10亿美元) 贸易余额 (BOP) 361 250 254 198 233 经常账户平衡 412 261 305 264 323 经常账户平衡(GDP占比) 9.1 5.2 5.1 3.6 3.8 外汇储备 1946 2399 2850 3291 3694 其他 广义货币增长(M2,期末同比% ) 17.8 27.6 19.7 … … 数据来源:CEIC数据库,国家统计局,人民银行,财政部,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1/ 世界银行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估算。 2/ 根据海关货物贸易数据估计(对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价格的差异进行了调整)。 3/ 2011年的数据来自于2011年3月提交给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报告。 4/ 盈余数字与收入和支出的直接差额有所不同,是经过了国家预算调节基金的调整。同样的, 对2009 和2010 年,财政盈余也有别于预算执行数字。在2009 年预算中的2600 亿元的政 府开支实际上在2010 年才支出。 除上面提到的全球性风险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国内风险。下行风险来自私营部门投资或消费可能放 缓。不过这两个方面也都存在上行风险。而原材料价格进一步上升对未来通胀构成一定风险。 房地产市场是一个重要的风险来源。房价的潜在上升压力与遏制房价上涨的政策目标相互对立, 这种市场与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引起房地产市场的剧烈下挫,而不是决策者希望看到的缓和 下调。中期来看,房地产被普遍用作投资工具的作法以及地方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增加了这种风险。 房地产建设通过其自身和对钢铁、水泥等大型产业部门的影响,已然成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部门。 11 中国经济季报 — 2011 年 4 月 因此,如果房地产业受到冲击,建设速度出现显著下降,将会对整个经济产生很大影响。同时, 由于银行与建筑业和房地产相关行业的紧密联系,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也会受到很大影响。此外, 房地产业的下滑也会影响进行了大量基础建设投资的地方政府财政,而地方政府是银行系统的重 要 客户。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近期所出现的外部盈余下降、经济对外贸依存度降低等趋势是否得以保持 还需要继续观察。 自 2007 年以来出现的外部盈余下降、出口对经济的重要性也相对下降,在很 大程度上是由于全球危机的影响。今后五年里国内经济及进口增长是否能超过出口增速将取决于 中国的各项政策,包括经济再平衡方面取得的进展以及其他国际和国内形势。如果中国的内需增 长速度继续大大高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增速,同时采取有力的再平衡措施,那么外部盈余就可能得 到控制,经济对出口的依赖将继续减轻。另一方面,如果国内价格上涨速度大大快于可贸易产品 出口价格——如 2005-10 年这段时间那样,出口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也将下降。久而久之,中国 经济的增长模式将会发生百变,越来越多地由内需驱动,而这也将有助于使中国经济更为良性地 融入全球经济。但是,正如专题框 2 所指出的,目前各部门的投资模式表明上述的再平衡趋势并 不稳固。如果再平衡方面进展有限,那么未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良性整合也将受阻。 经济政策 宏观政策立场需要完全正常化,以应对包括通胀和房地产市场在内的宏观风险。虽然我们对通胀 所作的基础预测并不令人特别担忧,但通胀过高的风险,包括全球大宗产品价格进一步上升的风 险,都要求决策者对高通胀保持警惕。此外,目前的通胀预期很高,总体来说富余产能很少。要 控制食品和其他原材料价格上涨向其他产品价格和工资水平的溢出效应,控制房地产市场风险、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风险及其他风险,宏观经济政策仍是关键。应对这些宏观风险,宏观经济政策 一般来说会比道德劝说和行政措施更为有效和恰当。 近期的经济政策基本上是向这个方向发展。财政政策看来已不再向经济注入新的刺激,货币立场 也已转趋正常化。政府最近从道义上劝说某些企业不要涨价,11 以限制高油价向国内其他燃油价 格扩散。这种措施可能会造成扭曲,长期来看也不会有效。由于核心通胀前景依然在可控范围, 可能没有必要因为担心通胀而推迟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所需的价格调整,如自然资源和公用事业价 格的调整。 近期停止宏观收缩还为时过早,但由于存在双向风险,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弹性是关键。最近一段 时间的增长状况表明 经济在政策趋于正常的条件下表现出很强的韧性。如果增长真的减速,通胀 缓解,那么继续进行宏观紧缩的必要性就降低了。不过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相对量化指标来说, 用利率进行调节还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11 3 月 31 日国家发改委称将派调查员赴日用消费品生产厂家调查涨价原因,并表示“发改委将对某些企业 进行约谈。” 12 中国经济季报 — 2011 年 4 月 专题框 2. 中国增长模式的演变——投资模式说明了什么? 框图 1. 传统来说—可贸易部门的投资增长更快 在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向服务业、国内消费方面的 固定资 90 2005 结构转型进展有限。在生产方面,第二产业(工业) 产投资 70 生产的实际增长与服务业大体相当。由于服务业价格 增速 上涨速度快于其他行业,再加上农业占 GDP 比重下 (%) 50 降,服务业在 GDP 中所占比重有所上升。然而,工 30 业显然仍十分重要。从支出来看,消费仍然大大落后 于投资,2010 年投资占 GDP 的 46%以上。 10 今后对不同行业的投资模式将对中国经济的转型至关 0 -10 1 10 100 重要。使资源流向那些新兴产业和经济活动是促进中 出口比例(%) -30 国增长模式转变的一个关键因素。 传统上来看,可贸易部门的投资往往增长强劲。本框 框图 2. 全球金融危机和政府的刺激政策—非贸易部门 图 1 显示到 2007 年为止,出口占(总)产出比例较 的投资更加强劲 高的行业一般固定资产投资(FAI)增长也较快。 固定资 90 2009 而全球危机爆发后这种模式发生了变化。出口导向的 产投资 70 制造业投资受到外需下滑和产能过剩的冲击。例如出 增速 口率最高的纺织业, 2008 年该行业的投资大幅放 (%) 50 缓,直到 2009 年一直保持低迷。此外,中国的经济 30 刺激政策也大大增加了非贸易部门的投资,尤其是基 础设施方面。这样,如本专题框图 2 所显示的,2009 10 年面向内需的部门的投资增长一般要高于外向型行 0 -10 1 10 100 业。 出口比例(%) -30 然而,现在就说这种再平衡的投资模式将能保持下去 还为时过早。本框图 3 显示 2010 年(以及 2011 年的 框图 3. 危机后—重返传统模式? 前几个月)传统的投资模式又重新抬头。经过了 2008-09 年的变动之后这可能只是一个暂时现象。但 60 固定资 2010 无论如何,真正的再平衡还没有实现。 产投资 50 增速 (%) 40 30 20 10 0 出口比例(%) 0 -10 1 10 100 数据来源: CEIC 数据库, 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13 中国经济季报 — 2011 年 4 月 在房地产方面,应对市场风险和解决住房有关的社会问题需要两套不同的解决措施。 经过了 2008-09 年的刺激政策之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来收紧流动性,以制止房价过快上涨, 这是正确的。但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稳步增长和城市化发展,房地产的价格会逐渐上涨,而实 证研究对当前房价在多大程度上偏离了基本面也并没有定论。经济和金融政策一方面要防止房地 产部门累积大的经济和金融风险——包括上文提到的那些风险,同时也要确保经济和金融体系能 够抵御潜在的房地产市场整体下滑,而不只是强调控制房价。无论如何,如果总体房价系统的高 于市场基本面,那么使用宏观杠杆调控是最直接的;相比之下行政措施就很难说,尤其是那些由 地方政府实施的措施。12 另一方面,增强特定群体的房屋负担能力则需要一系列可持续的法规安排,不可避免地需要政府 明确给予补贴。关于扩大保障房建设的规划就是向这个方向迈出的一步,下文将对此进一步讨论。 如下面所说的,关键是要有一个透明的、以法规为基础的融资模式。 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下文中我们将讨论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十二五有两个总体目标:一是 转变增长模式,更重视消费、服务业发展和民生问题;二是制造业的产业链升级。十二五规划对 中国中期增长模式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将取决于这两个目标哪一个相对受到更大重视。 财政政策和公共财政 2010 年的总体财政立场可能已经对经济刺激措施有所收缩。全国(包括中央和地方)预算赤字安 排为 GDP 的 1.6%,低于 2009 年 2.8%的水平。但由于占 GDP0.7%的地方政府支出从 2009 年延至 2010 年,去年的现金赤字为 GDP 的 2.3%,而 2009 年为 2.0%。与 2009 年类似,去年社保基金有 相当于 GDP1%的盈余。社保基金的运作并未对财政形势产生影响。2010 年前九个月基础设施建设 货款数据显示,通过银行借贷进行的准财政活动已反映了对刺激措施的收回,收缩幅度可能超出 了现金赤字的小幅增长。 财政支出中,重点项目的支出在 2010 年大幅上升。和往年一样,预算收入实际增长大大超出 2010 年初编制预算时的预计增幅,税收总收入增长 23%,间接税收入增长尤为迅速。13 预算总支 出增加 17.4%,稍高于预算规划的水平。作为政策重点的教育、医疗和社保领域的支出延续了此 前数年大幅上升的趋势,2010 年上升了 18.5%,占 GDP 的 6.6%,比 2007 年高出 1.1 个百分点 (表 5)。社保基金中用于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的支出及用于环境、农业和“其他社会事业” 的预算支出占 GDP 的比重在 2007-10 年这段时间也在上升。其中去年社会保障房支出由于起点较 低,增长尤为迅速。 12 中央政府要求各个城市的市政府发布 2011 年房价上涨调控目标,并要求各市政府确保目标的实现。截止 到 3 月 31 日这个期限,大多数城市都发布了调控目标,房价涨幅一般控制在 10-15%。 13 2009 年的一项税制改革措施降低了企业所得税的增幅。 14 中国经济季报 — 2011 年 4 月 表 5. 政府支出 (对 GDP 占比,%) 2005 2007 2010 2011 1/ 政府公共开支 2/ 24.1 24.0 27.5 … 预算内,其中 18.3 18.7 22.5 21.7 教育、健康及社保 4.7 5.5 6.6 6.5 环境、农业和其他社会福利事业 … 2.9 4.1 4.1 预算外 2.8 2.3 1.3 … 社保基金 2.9 3.0 3.7 … 数据来源:CEIC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1/ 开支数据来源于3 月人大会议上的预算开支报告,GDP数据为世界银行的预测。 2/ 不包括由银行借贷融资的准财政开支。 2011 年的预算较为谨慎。税收收入计划增长 8.3%,而根据我们的预测,增幅应该是这个数字的 两倍。这说明计划中留有很大的余地。预算支出计划增长 12%(其中教育、医疗和社保领域增长 14%),低于(我们预测的)GDP 名义增长。用于保障房建设的支出与 2010 年基本持平,这一点 令人感到意外,因为计划要大规模扩大保障房建设(见下文)。预算赤字占 GDP 的 1.5%(基于我 们对 GDP 的预测),低于 2010 年 2.3%的水平。这说明财政刺激在一定程度上收回,而对税收收 入的保守估计则为预算执行提供了一定的灵活性。 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些公共财政改革计划,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011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 出:在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实行增值税改革试点,相应降低这些行业的营业税;扩大资源税、 财产税和消费税的覆盖范围;推进水价、电价改革;通过提高起征点减少并简化个人所得税的征 收,调整税率结构,并定期根据通胀水平加以调整。报告还建议赋予省级政府更多税收征管权限, 以使其“财力与事权相匹配”。这些大都是值得欢迎的举措,14 但对其中一些措施而言,其具体 计划如何以及实施的时间表都还不清楚。 扩大保障房建设是正确之举,有利于增长模式的转变和民生的改善。保障房建设开始于 90 年代 末中国住房制度改革,15 但它在过去十年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不过最近几年,作为经济刺激措 施的一个组成部分,廉租房建设以及工矿企业棚户区的改造有所加强。十二五的目标是建设 3600 万套保障性住房(包括棚户区改造),到 2015 年,使保障房占城市住房的比例从现在的约 7%提 高到 20%。为期五年的建设规划重头放在前两年,其中 2011 年就要建设 1000 万套,大大高于 2010 年的 370 万套。 成功、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房项目需要有力的制度和明确的规则,包括可持续的融资模式和补贴资 金来源。地方政府一般没有建设社会保障房的积极性,也没有相应的财力。十二五突出了保障房 的地位,同时中央政府也高度重视,这提高了地方建设保障房的积极性。但要在较短时间内进行 大规模建设,而有些地方政府财政已经捉襟见肘,建设计划的实施可能不会一帆风顺。在推出相 关政策时,要明确界定什么是“低收入”,明确保障房的目标受益人,要核算各项政策的成本, 14 劳动人口当中只有少部分人、收入较高的人交纳个人所得税。如果目标是扩大工薪阶层的可支配收入和 减少收入不平等,那么降低社保缴费可能是更有效的措施,因为交社保费用的人比交个税的人要多得多。 15 社会保障房包括了“经济适用房”和以低于市场价销售的住房、政府补贴的廉租房以及棚户区改造住房。 15 中国经济季报 — 2011 年 4 月 以可持续而透明的方式安排融资,并认真规划实施细节。保障房政策成功与否将取决于这些细节 问题是否得到合理恰当的安排。根据政府的有关计划,今年保障房建设所需要的 1.4 万亿人民币 总投资中,8000 亿将来自业主(最终住户或承担棚户区改造的企业),中央负责约 1000 亿,其 余部分将由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渠道筹措,如土地出让收入、住房公积金和银行借贷等。采用何种 筹资结构将对保障房建设的可持续性和效率至关重要。 货币、金融和汇率政策 最近随着货币政策走向正常化,货币形势有所收紧。自 2010 年 10 月以来,央行已经四次加息, 七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更为重要的是,用来收紧货币政策的传统手段——对银行贷款的量化指 导——开始重新强化,在 2011 年初以来这一点尤其明显。这样, M2 的增速从去年第四季度的 19.5%降至今年一季度的 16.6%,接近今 图 9. 总的银行信贷扩张比官方数字大 年底的增长目标。银行信贷也有类似的 比例 (% GDP) 下降。最近几年银行实际的放贷总量要 40 大大超过报道的数字,因为银行扩大了 35 人民币贷款 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公司票据等信贷 30 总银行信贷 1/ 工具的使用,这些贷款的资金部分来自 25 信托基金和理财产品,而这些资金不算 20 作存款,也不包括在 M2 当中,这样可 15 10 以不受信贷配额、资本充足率和存款准 5 备金率的限制(图 9)。这一情形延续 0 至今年一季度。但无论如何,今年一季 2008 2009 2010 度银行信贷还是有所收紧(图 10)。16 而且,由于总体货币形势收紧,银行间 数据来源: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拆借利率自 2010 年底以来一直保持上升 1/ 包括了外币贷款,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公司票据和中 趋势(图 11)。 期票据。 最近的货币政策操作和新概念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实施货币政策的方式已有所改变。2011 年初中国 人民银行引入了差别准备金率;目前来看主要是大型银行和小型银行之间的差别。现在虽已不再 设定正式的总体信贷目标,但人民银行仍有一个隐性目标,所以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的 操作方式有重大转变。人民银行还引入了“社会融资总量”这一新概念,来反映投资的各种不同 融资渠道(也说明减少银行信贷不一定导致投资减弱)。除了官方的银行贷款数据之外,社会融 资总量还包括了上面提到的各种信贷工具以及股票和债券发行等直接融资方式。不过对这个概念 16 2011 年初有一个统计方法的改变影响货币统计。但是,与某些报告的结论相反,这种变化并不影响 M2 增速的测算。非银行金融机构一些特定存款和贷款的记帐方法作出了改变,这使存款和贷款的统计数额降 低。但是,存贷款的年同比增长率已经根据记帐方法这一变化作出了调整,因此得出的数据是正确的。 16 中国经济季报 — 2011 年 4 月 需要谨慎解读。股票和债券发行并不创造新的流动性。而且,对社会融资总量也不容易设定量化 指标。 图 10. 银行信贷扩张在 1 季度有所收缩 图 11. 银行间利率证实了收紧的货币形势 比例(% 年度GDP) percent 9 7 人民币贷款 8 6 总银行信贷 1/ 7 5 6 5 4 4 3 3 2 2 Lending Rate: 6 Month 1 1 Deposits Rate: 6 Month 120 days CHIBOR 0 0 2010Q1 2011Q1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数据来源: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数据来源:CEIC 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 1/ 包括了外币贷款,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公司票据 和中期票据。 长远来看,让利率发挥更大作用可以使货币政策操作更为有效,也较少扭曲。正如非主流信贷模 式迅速扩张这一现象所显示的,在日益复杂的金融体系中,使用量化指导来控制信贷增长已经越 来越困难。 “十二五规划”(2011-15 年)于今年早些时候正式启动。它与 2010 年 10 月提出的十二五规划 建议基本一致,而我们去年 11 月发表的季报已经对该草案进行了讨论。就战略方向和改革而言, 十二五有两个突出的重点领域:  再平衡。中国政府希望转变增长模式,使增长更多来自消费和服务业,以此来解决收入分 配、消费在经济中所占比重、环境、能源消耗和外部平衡等诸多方面的不平衡。政府还非 常重视民生问题和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特别强调内陆地区和小城市的城市化进程。这些 再平衡目标显然需要强有力的政策配合。17  产业升级和制造业的价值链升级。重点是技术升级、“新兴战略产业”的投资和创新。十 二五规划阐述了政府在引导产业升级和推动新产业发展方面要发挥的作用。然而,在大多 数市场经济中,政府对实现这类目标的作用基本上只是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框架和环境。 大多数的产业升级和创新需要由企业自己来完成。不管怎样,从中国工业部门过去十年走 过的历程来看,产业升级将继续进行。 17 关于再平衡方面所需的改革,请参见于世界银行于 2009 年 6 月、2010 年 3 月和 2010 年 11 月所发布的 《中国经济季报》。 17 中国经济季报 — 2011 年 4 月 制订政策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在上述两个重点领域之间实现恰当平衡。产业升级必然会刺激投资 和工业发展。如果政策更强调产业升级而非再平衡,那么经济增长模式可能就难有什么转变,仍 会是以投资和工业主导,在提高居民收入占经济的比例、提高消费、减少外部盈余等方面的进展 会非常有限。 就十二五期间的增长目标而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使其具有约束力并在全国范围统一得到贯彻。 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年增长 7%的目标看来是很恰当的,在保持相对快速增长的同时为经济结构的调 整留下了空间。但是,在过去的五年规划中,GDP 增速都远远超过预期目标,而没有采取什么明 显措施来使增速控制在目标之内。而且,几乎所有的省级政府对本省设定的十二五增长目标都大 大超过 7%。因此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使规划中提出的增长率成为指导未来政策的真正目标,以 及如何使地方和中央的政策立场保持一致。 十二五提出的服务业占 GDP 比重要提高 4 个百分点的目标非常宏大,但有具体的政策支持。值得 欢迎的政策建议包括:建立公平、规范和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打破行业分割、地区和行业垄断; 将更多服务业部门向社会资金和外国投资者开放;建立统一、公开、竞争、有序的服务业市场, 等等。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其他政策措施还包括将增值税延伸至服务业、允许服务业企业与制造 业企业享受同样的水电等公用事业价格及给予服务业用地和融资等方面的支持等。 工资增长速度不低于 GDP 增速是一个新目标。提出这个目标的动机是要阻止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 中的比重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占 GDP 比重的下降,这是值得欢迎的,但很难说在一个市场经济中政 府如何能够直接影响工资。不过,推动更多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增长和农村人口的永久性城市化 将会以经济上可持续的方式提高上述两个比重。 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对一系列政策目标的实现都至关重要。中国的省和地方政府承担着公共服务 和基础设施的大部分支出。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财政十分紧张,这样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巨大地区 差异进一步强化了地区收入的不平等。十一五期间对贫困省份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有所增加,减少 了不同省份之间的公共服务支出差距。十二五规划将重点转向省级以下地方政府,提出增加各省 对县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但规划没有提出改革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具体措施,如中央政府在省 级以下政府财政中发挥何种作用等。此外,还应该把地方政府的预算外借贷纳入预算,并使地方 政府实行更为透明的赤字融资方式。 需要对劳动力流动所面临的障碍投以更多关注。十二五规划正确地指出增加非农业收入是提高农 村收入的关键。它还提出要减少农民工获得中小城镇城市户口的障碍。然而,规划并没有彻底解 决消除人口流动障碍的问题。另外,虽然十二五规划谈到要扩大农村人口的养老和医疗保险,但 农村和城市两套不同的养老和医疗保险计划的存在实际上增加了劳动力流动的障碍。最后,最近 所采取的遏制房价的措施中,很多城市都规定必须在当地工作或生活了一定时间以后才可购房, 否则禁止购买。这也不利于劳动力的流动。 18 中国经济季报 — 2011 年 4 月 世界银行出版物及关于中国的最新研究: 以下出版物和工作论文可以在世界银行网站下载: 链接:http://www-wds.worldbank.org 《中国市场一体化》, Qingqing Chen, Chor-Ching Goh, Bo Sun, Lixin Colin Xu (报告编号:WPS5630); 本文认为 中国的经济生产需要在空间上集中,而社会服务却需要分散到内部,以确保和谐发展和国内一体化。 《如何让经济特区和产业集群促进中国的快速发展》 , Douglias Zhihua Zeng (报告编号:WPS5583);本研究 报告简要地总结了中国在发展经济特区和产业集群方面的经验,让其它发展中国家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发 展社区用以借鉴。 《中国与知识经济:挑战与机遇》, Douglas Zhihua Zeng, Shuilin Wang (报告编号:WPS4223); 本文分析了中 国知识经济的优势、弱点、机会和挑战。 《中国儿童早期发展和教育:打破贫困循环和提高未来竞争力》, Kin Bing Wu (报告编号:53746); 该报告的内 容主要集中在儿童早期发展和教育,并为第十二个五年计划(2011 – 2015)提出了一个双向的扶贫方式。 《医疗体系改革中的公平与公共治理 : 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Hana Brixi, Yan Mu, Beatrice Targa, David Hipgravei (报告编号:WPS5530);本文探讨了中国政府在医疗上的实际支出是否能支持中国的医疗体制改 革目标。 《减少不平等以促进分享经济成长:广东省的战略和政策选择》 , Xiaoqing Yu, Chunlin Zhang (报告编号: 58846); 这个研究课题是世界银行和广东省政府共同完成的,旨在缩小广东省的城乡差别。 《中国农村老人能依靠他们的成年子女吗?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所带来的影响》 , John Giles, Dewen Wang, Changbao Zhao (报告编号:WPS5510);本文表明对于农村老人,特别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家庭依 然是一个重要的生活来源。 《中国的巨灾保险政策》, Jun Wang (报告编号:52953); 本文显示目前中国的保险市场与国家对巨灾保险 的需要相比,是相形见绌的。中国的保险业无法为重大自然灾害提供巨大的损失补偿。 《不断加剧的不平等阻碍了中国农村的经济增长吗?》, Dwayne Benjamin, Loren Brandt, John Giles (报告编 号:WPS5483);作者在中国农村选取了一大组样本家庭,评估了初期的不平等和受其影响的家庭收入增长 之间的关系。 《在通往繁荣的道路上?中国国家高速公路网路的经济地理学》 , Mark Roberts, Uwe Deichman, Bernard Fingleton, Tuo Shi (报告编号:WPS5479);本文评估了中国新建国家高速公路网络的集合和空间经济影响。 《为时不晚:为亚洲的下一个大地震做准备 — 针对菲律宾、印尼和中国》 , Peter I Yanev (报告编号: 57683) ;频繁的强烈地震袭击了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国家。本文的目的是为应对地震提供最好的科学理论、 风险分析和工程技术。 19